首页 / 教育资讯 / 宁送外卖不进厂,职校生如何摆脱廉价劳力命运?

宁送外卖不进厂,职校生如何摆脱廉价劳力命运?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23-02-24 13:50

“其实不是高职的孩子就学习不好、不听话,这些孩子里也能发现很多人才。”2020年开始,在汽车行业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王芬成为一名高职教师,教授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课程。

 

这几年,王芬发掘了不少有着优秀技术能力的学生,并帮助他们在优质企业就业。高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颇受欢迎。不少学校乘着新能源市场的东风,也纷纷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

 

2022年下半年以来,职业教育领域利好消息频出,国家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职教相关的新政策,意在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就业市场的变化和产业变迁深刻影响了职业教育学子对专业的选择,而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过去十年,职业教育的专业更新幅度超70%,淘汰落后专业108种,升级和补充专业1007种。

 

然而,一些职教专业却面临着有工作没人学、有生源没产业、有就业无发展等现实困境。这些矛盾不仅影响了职教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造成一些产业遭遇用工荒,高级技工人才短缺。

 

或许,这是当下产业转型时期的阵痛。要使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服务于我国的战略发展方向,职业教育领域还需要更为深刻的改革。

 

十年更新70%

 

王芬现在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一名老师。2007年,王芬就开始和职业学校合作讲课,2015年以兼职老师身份被评为四川省技能名师。2020年,王芬通过人才引进入职贵阳中科工程技工学校。如今,在担任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也会负责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辅导。

 

“汽车类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要的专业,学生就业在本省非常不错。”王芬说。在当地,学校的汽车类专业一直非常受欢迎。“我们专业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去了主机厂,还有一部分会去4S店或是修理厂,也有一小部分不太喜欢搞技术的最后自己择业。”

 

王芬说,学生们的就业机会非常多,每年秋招时,学校招聘会都有100多个企业参加。“只要这个孩子想从事这个工作,无论是想去主机厂还是4S店都没问题。毕业时就业率能达到90%多。”

 

王芬介绍,如果学生选择进入主机厂,熟悉一个月能正式上岗后,就能拿到4000~6000元的月薪。如果去4S店当学徒,一开始会比较低,但薪资每年都会有明显提升。“这几年成都汽车维修行业的薪酬涨得还是很多的,奔驰、宝马、等高端和新能源相关的公司月薪一般都在8000~10000元,普通一些的品牌也有7000元左右。”

 

目前,新能源汽车在东北的需求有限。王芬表示,每年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学生也就是个位数。但除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等传统专业外,学院也顺应趋势,新开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等专业。

 

2022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优先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能源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的数据,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相关高职专业设置备案分别为724条和458条,比2020年分别增长约26%164%。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更是从无到有,从2020年的0条增加至2022年的182条。

 

与这些新兴专业、热门专业的蓬勃发展相比,一些“传统”专业的处境令人担忧。

 

在成为老师之前,单志在模具企业有着4~5年的实践经历。后来,单志在广东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担任老师。

 

模具是制造业的基础,被称为“工业之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近年来模具人才也十分紧缺。然而这个专业如今并不受到学生欢迎。单志表示,从学生的报考热情和分数来看,模具专业在学校只是个中等专业。“报我们专业的普遍都是偏远地区的孩子。计算机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现在比较好就业,比较受欢迎。”

 

单志的担心并不多余,根据服务平台的数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设置备案数量在近几年一直持续减少。不过,在单志的学校,模具专业也不是前路最“堪忧”的那个。单志说,因为没人报考,学校正在考虑砍掉数控设备维修、焊接等专业。“这些专业企业需求很大,企业愿意出资金、设备给学校建实训基地,但学生、家长都不喜欢这些专业。”

 

“一个职校校长的背后要有一群企业家”

 

专业的冷热,不仅受市场变化和产业变迁左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活力所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芬说,秋招时到校的100多家企业,大多数来自本地。

 

除此之外,王芬提到,一部分毕业生会流向和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我们专业和有长期签署的订单班,每年都会给他们输送60~100名学生去工厂工作,和特斯拉、理想也有签约,还和红旗、一汽大众有合作。”

 

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75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立足本地产业、为区域经济服务成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在《意见》中,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被重点提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尹秋玲曾与团队在广西、浙江、湖南、贵州、河南等地调研了多所中高职院校。她发现,产业资源的集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出路,学校也能够快速捕捉并回应企业的用人需求,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成本,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一个职校校长的背后要有一群企业家。”在调研中,一位校长对尹秋玲如是说。

 

在安徽宣城一所高职院校执教超过7年的杨潇感觉,这些年校企合作陆续开展,学制也从“2.5+0.5”改为“2+1”,即由2.5个学期的在校学习和0.5个学期的企业实习,变成2个学期的在校学习和1个学期的企业实习,不仅更加重视实训,也让学生更加清楚未来的职业定位,对学生就业选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之前,学生毕业都是自己找工作,卖房、卖车,什么来钱快,他们就做什么。”在杨潇所教授的园林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两个专业里,一个班过去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经过实习期之后能稳定从事本专业的更少。

 

这几年,学校每年都会安排企业宣讲,并举行多次招聘会,能解决大多数学生就业,实习期间,学校也会跟进了解学生工作与生活情况。

 

企业的用人需求也能更加及时地反映在教学中。学校会定期邀请企业开展交流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杨潇举例,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本地多从事城市绿地管养工作,企业希望改革病虫害、植物管理养护相关课程的教学,注重实践环节,突出地方特点。

 

王芬介绍,以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为例,与市面上售卖的商品车不同,试验车要能够用来反复拆装、做实验,尤其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试验车,所以需要企业来进行这方面的教师培训和相关服务。“其实职校在新能源这块已经有了10多年的知识积累,新能源企业、省教育厅也经常会进行师资培训和技术能力的培训,所以老师学习的机会也很多。

 

有就业无发展,进厂不如送外卖?

 

然而,在我国中西部等基础产业薄弱的地区,要打通产教融合之路面临很大的挑战。

 

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俊曾在上海一所中职学校挂职副校长。在接待云南一所学校的校长来上海交流时,李俊曾听这位校长感慨:“你们的实训条件更好,在烹饪专业,你们每个学生都能用上烤箱,但我们的学生在实训时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用上。”

 

李俊评价,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学校对招生、办学难度的考量与行政主管部门希望在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之间可能存在分歧。“我见过一个地方政府计划相关的产业园,产业园的建设本身有些不确定性,但学校已经收到指令说要建相关专业,这个时候学校是会犹豫的。”

 

“到底是由国家规划来办,还是按市场需求来办,这两个不同框架下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当政府规划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容易造成人才浪费。

 

尹秋玲在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地区几所县级中职学校除了幼师、医护、汽修和厨师等传统服务业相关专业能稳定就业和招生外,诸如服装设计、机电维修等不少专业在两三年内快开快撤。

 

她分析,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往往是去工业化的。由于不能以本地产业和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无力实行工学交替和校企合作,产教对接难,这导致专业设置不规范,人才培养效率不高。

 

这会导致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并未过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随着企业用工逐渐稳定,校企合作陷入随时中止的境地。

 

多位老师也反映,目前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最终只是停留在教师培训和学生就业阶段。一方面,由于企业和学校往往囿于距离问题,人员往来并不方便,同时企业也要顾虑自己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对职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基本是一线操作岗位,初期多为流水线操作工,对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并不高。因此企业并没有动力将一些较为先进、高端的技术更新反馈给职校。

 

“这种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劳力输出,而非深度的产教融合。只有这样,学校才可以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难题,企业也才能获得相对低廉的年轻劳动力,从而在校企合作中找到利益契合点。”尹秋玲在其研究中写道,这样的办学逻辑容易陷入“有就业无发展”的低水平循环陷阱。

 

与此相应,如今不少职业学毕业生对“进厂”这件事嗤之以鼻。单志表示,广东的模具企业非常多,上市企业也不少,但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毕业就转行。即使是学生在毕业时入职了制造企业,一两年后转行的也不计其数。

 

单志介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担任模具设计、CNC加工、模具装配、模具的分析、模具项目工程师、模具销售等岗位。其中,模具设计发展前景较好,工作7~8年月薪可达到1~2万元。

 

然而,单志表示,一个班上能找到设计工作的学生10%都不到。“比较尴尬的是,在模具设计方面,企业更愿意要本科生。而一线操作岗位,中职模具毕业生就能胜任,高职生拉不下那个身段。”更重要的是,模具企业的工厂机油多、噪音大,工作环境较差,薪资待遇也远不及外卖、快递配送员。“高职学生去好的企业没有发展空间,会被本科生挤掉,顶多能在加工岗做个组长。”

 

在满是工作机会的四川,学生们在就业时也往往陷入两难抉择。王芬解释,在当地,进厂代表着稳定。主机厂给出的初始薪资相对较高,五险一金等保障也比较完善,但升职空间有限。“如果干一辈子工人,时间长了会与社会脱节。除了少数非常优秀的人才,大多数人的薪资和岗位的发展空间都非常有限。”

 

反之,如果选择4S店,虽然发展空间大,但起薪可能只有当地最低标准。“一开始月薪可能只有1800元,头两年想要靠自己,租房、吃饭都成问题。一些学生家里情况也没那么好,也不想让家里继续拿钱。”王芬说。

 

根据前程无忧20229月发布的《职业教育人才(专科)求职意向和状况调查》,超六成专科生月薪低于5000元,专科生就业仍然面临供需结构错配、职业发展天花板低等问题。

 

根据麦可思研究近日公布的2021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前50强专业榜单,即使是位于前三位的高薪专业,月收入也不到6000元。

 

工资低、进厂苦,于是,职校学生纷纷转行,或是从事卖车、卖房这样的销售工作,或是送快递、送外卖。

 

以广西为例,根据《广西2021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16.27万名专科毕业生中,按照85.72%的实际就业率和简易的三大产业分类,则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895人,占比约1.4%;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32495人,占比约23.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8337人,占比约75%

 

尹秋玲指出,专科生就业以第三产业为主,而之所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高于第二产业,很大部分原因是第三产业的就业环境较好,工资待遇也不错。

 

“这是产业转型时期的阵痛。”李俊坦言,制造业的工作条件的确暂时不那么有吸引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岗位的成长性更强,与国家战略发展的方向也更加一致。

 

培养高技能的产业工人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此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的相关研究表明,选择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产业形态的国家,必须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做支撑,要有相当规模的、基于人的技能的制造业来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

 

李俊指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应有三方面考量:一是要形成贯通性,给予学生升学的可能;二是要服务于产业的需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是要为区域经济服务。

 

针对产业基础薄弱地区,李俊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充分挖掘新农业、新零售等本地特色产业,他举例,在浙江龙泉,一所中职基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宝剑锻制技艺,开设青瓷、刀剑特色专业;二是可以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区域合作。

 

尹秋玲认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高度相关,只有达到工业集聚和高等教育集聚,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效果才会显现,而地级市是生产型工业和人口规模集聚的基本单元。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至少以地级市为单位办中职,并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打破传统以维持生存为导向的行政办学体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环境。

 

尽管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学习德国,参考借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也有近10年,但过去我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李俊分析,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对产业工人能力要求的迭代更新,企业需要更深层次地参与职业教育建设。“原来能让机器动起来就可以了,现在要维护、保养、维修机器,要看得懂电路图,知道背后的机械原理,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提高了。”

 

据李俊观察,在一些产业发展情况好的地区,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颇有成效。企业可以提前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在日常教学中,企业派“师傅”来到课堂,老师到企业参观实践,随时调整课程模块。

 

“企业能提供有质量的岗位,学生能在产教融合中更早清楚未来的岗位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觉到专业有意思、未来有前景。”李俊说。

 

一个不能忽略的现实是,许多高职专业在专升本时并不占优势,学生缺乏深造的机会,而且短期内改变企业和大众对专科的成见也较为困难。作为实现“普职同重”的重要举措,职业本科的出现,为职校学子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升学渠道。

 

2019年教育部批准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开始,高等职业院校升格本科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2022年,全国职业本科专业点数备案936个,其中4年制专业备案点数比2021年增加了44%。《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王芬遇到了不少很有天赋的学生,有些动手能力强,也有学生理论能力强。“如果在升学这方面,这些孩子能有一些机会,真是太好的事情了。”


留下您的信息,择校老师一对一指导您!

在线报名

相关动态

在线评估
全省学校前十排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