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高中,成绩起伏何解?高中生如何避免“掉队”?
在求学之路上,从小学到高中,不少学生一路高歌猛进,智商自然不容小觑。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许多小学、初中时的学业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却明显下滑,成了所谓的“差生”。这一现象颇为普遍,亟需我们深入探究。
针对这一现状,有人对高中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造成学业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许多高中生仍像初中时一样,依赖心理较强,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他们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上课忙于记笔记,却未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学习方法不当
上课时,部分同学不能专心听讲,对要点把握不准,笔记凌乱,问题多多。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无法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匆忙赶作业,一团糟。对概念、规律、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只是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熬夜学习,白天精神萎靡,或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再找知识间的联系,效果甚微。
三、忽视基础学习
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往往只是懂得怎么做就算了,不认真演算书写,却对难题情有独钟,以显示自己的“水平”。他们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战术。到了正式作业或考试时,不是演算失误,就是中途“卡壳”。
四、缺乏进一步学习的条件
高中与初中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这就要求高中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学科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有些内容与初中教材脱节,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高中生要想学好,不仅要“想学”,还要“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以上问题,高中生在学习上应采取以下对策: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听讲、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难题、系统总结以及课外学习。制定计划能使学习目标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乱,稳扎稳打。这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必须切合实际,既有长期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至关重要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一堂新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自学不能走过场,要注重质量,力求在课前弄懂教材。上课时再重听老师讲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尽量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上课前自学的同学更能集中注意力,他们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应该细致听;什么地方应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应该轻描淡写;什么地方应该记下、不要全抄全录。这样可以避免顾此失彼,提高学习效率。
快速复习巩固所学
快速复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加强对基础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把所学的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边复习边比较,这样就可以把所学的新知识从“懂”变成“会”,真正掌握并运用到实际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