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近期公布《北京市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牵动了众多考生和家长的心。眼下,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考生应该如何冲刺?虽说现在都是考后填报志愿,那考前就不需要早做打算吗?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疫情之下,高考难度会不会降低呢?高三报高职值不值?
1、今年高考会容易吗?
临近高考,一些家长和考生经常问优职升升学网:今年高考报名的人多不多?因为疫情试题难度会不会降低?疫情对考生有多大影响……大家焦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今年高考到底是容易还是难,并非能简单地下结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
从高考报考人数来看,今年比去年的人数略有提升。高校招生人数是根据各校能够提供的学位数和各省市的招生计划确定的,相邻年份不会有太大波动。参加考试的人数越少,上线难度越小;参加考试的人数越多,上线难度越大。2020年北京高考人数大约为4.6万,特殊类型招生分数线为526分,上线人数22474人;本科批次分数线436分,上线人数37397人。2021年北京高考人数大约4.2万,特殊类型招生分数线为513分,上线人数22100人;本科批次分数线400分,上线人数36736人。从这两年的数据看,由于高考人数的减少,分数线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上线人数变化不大。据预测,2022年北京高考人数大概在4.6万左右,与2020年持平,高考难度的确比2021年有所增大,正常情况下,今年高考分数线会有所提高。不过,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可能在此基础上增加接近1万人,这样看来,今年的考生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从命题的角度来看,今年的高考难度将维持基本稳定。2020年起,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制定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高考命题的最重要依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从2017年开始,高中课程标准有修订,但是没有大的变动。高考命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其间积累了大量经验,对题目难度的把握是比较精准的。北京教育考试院在命题前要进行学情调研,结合往年的考试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命题提供参考。2020年以来,高考招生和命题方式没有发生变化,高中课程标准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今年高考难度一般来说不会出现大幅波动。我们也确实看到,高考题的题型、结构和难度都保持了总体稳定。
从疫情的角度来看,今年的高考难度将维持基本稳定。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那一年有长达数月的时间线上学习;而且,2020年是北京新高考元年,高考考试方式和录取方式的变化与疫情影响叠加,对考生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去年的情况与今年类似,也受到了散发疫情的影响,但是没有长时间的线上学习。北京新高考这三年就是在疫情影响下进行的,疫情对这三年的高考影响是相似的,这种影响对于所有考生来说是公平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难度会维持基本稳定。
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的高考上线难度比去年略大,与前年持平。但话说回来,高考难不难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有些客观存在不可能改变,考生与其担心这些,不如去提高一下自己的竞争力来得更实在。当然,提高竞争力的前提是考生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不要南辕北辙。很多家长对于学习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寒窗苦读、死记硬背、大量刷题上。这种学习方式会对创新思维造成毁灭性打击,也是教育改革一直要革除的弊端。因此,教育部专门发文要通过命题引导中学教学中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在此给考生提个建议:这段复习时间宁可少做几道题,也要多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注意联系实际,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解答试题”为“解决实际问题”。
考前是否该着手准备志愿填报?
与去年相比,2022年高招变化不大,依然是考后知分报志愿。本科志愿院校专业组为志愿单位设置,普通考生在提前批普通类A段可以填报2个顺序志愿,B段可以填报20个平行志愿,本科普通批次可以填报30个平行志愿。面对如此多的选择,考生和家长是否需要提前了解目标高校、做好志愿填报的准备呢?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对考生而言,志愿填报决定了未来学习深造及就业方向,十分重要,考生中一直流传着“七分考、三分报”的说法,虽然知分报志愿和平行志愿降低了报考难度,但其中还是有很多需要全面了解和衡量的内容,特别是分数段集中的考生,志愿填报依然有很大难度。提前掌握报志愿的规则、高校招生的信息,做好志愿填报预案,能减少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慌乱,避免出现填报志愿的纰漏。在准备志愿填报、了解高校的过程中,不论家长还是考生,都更易产生目标感,从现有成绩去找目标高校、目标专业,可以“冲一冲”比自己水平高的高校,“稳一稳”与自己水平相当的高校,“保一保”现有能力已经达到的高校。这三个层次对应进行了解,更容易明确努力方向,更有备考动力。对于家长来说,看到孩子紧张备考却又帮不上忙的焦虑,也可以通过帮考生准备志愿填报进行缓解。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明白填报规则。考生和家长要认真学习今年的高招规定,了解志愿填报的基本规则和高校录取的基本原则,特别是理解平行志愿、顺序志愿、双培、外培等名词。其次要了解自身特质。学业水平限制了对应高校的层次,考生应从自身的实际能力初步确定关注高校的大致范围。比如,选科情况和身体状况会限制专业的报考,特别是这两年以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院校专业组作为录取投档方式,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去选择高校。第三要掌握高校情况。考生应全面了解目标学校的地理位置、生源水平,以及专业组内各专业水平、招生要求、学习方式及内容、保研考研直博考博、就业等多方面情况。
在此,也给考生和家长提个醒:高考前,家长可以重在学习志愿填报的规则和了解目标院校上,但一定不要占用考生太多时间,否则可能会对考生的备考产生影响。高考后,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家长再和考生一起全面细致地研究,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到高校实地考察体验。
未来进一步深造更有优势
近年来,高职生源类型呈现多元化,初中毕业生可以通过“3+2”中高职衔接项目、“五年制高职”等学习3年后转入高职,高中毕业生可以通过单独考试或普通高考进入高职。既然都能上高职,有些家长和考生就认为,何不从中考时就选择这条路,高三再报高职岂不是太不值了?其实,这两种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模式不同,学制不同。“3+2”中高职衔接项目和“五年制高职”学制5年,分为两个阶段,前3年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第4至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纵向的贯通。高三报高职,可以称为“3+3”模式,即先上3年普通高中,再上3年高等职业教育,历时6年,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培养模式不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无论是升学、就业还是职业发展,职校与普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第二,招考方式不同。今年,北京市“3+2”中高职衔接项目、“五年制高职”等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首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具有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根据招生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自行组织专业能力测试进行录取。高三毕业生可以通过单独考试进入高职,也可以通过普通高考统考进入高职。其中,单独考试招生是指高职自主招生,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方式,由高等职业院校依法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招生方式。普通高考统招高职招生采用“统考+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录取总成绩以语、数、外3科高考成绩为主,招生高校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8门科目中选定2门作为资格要求,考生相应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须达到合格。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主渠道。
第三,培养内涵不同。“3+2”中高职衔接等项目提前定位专业,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中职和高职的有机衔接,拓宽学生的发展渠道,有利于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高三毕业生报高职,打牢了语、数、外等文化素质基础,学生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学习更加得心应手,能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如果想进一步进入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深造,也更有优势。
第四,选择来源不同。目前,选择“3+2”中高职衔接等项目的学生多数是受学习成绩限制,被动先进入中职,对于专业的选择一般取决于家长经历和阅历。相比之下,高三毕业生心智更加成熟,对于专业的选择更加趋于理性,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更符合职业倾向性发展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已经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自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全国已经有32所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校,到2025年,本科职业教育规模将不低于10%。“上高职读大专”将成为历史,专科也不再是职业教育的“天花板”。